“自我”不必牺牲 “无我”建构未来
时间:2018-12-27 阅读:903
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最高境界叫天地境界,“改革先锋”邹碧华说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,历史也就会完美一点。他们都以无我精神在各自领域中奉献能量,构建出更完美的蓝图。
自古凡革命者,无不有流血牺牲。每一场革命中,都是那些无惧无悔、敢于牺牲,具有无我精神的人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。在影视剧《邹碧华》描述的司法改革中,陈阳若选择小我,大可无过则已,逃避问题悠然度假,若选择无我,则需无惧诋毁,为当事人实现公平而温情的裁决;康达若选择小我,一百万年薪足够家人过上物质充裕的生活,若选择无我,则需放弃高薪,在不可能再当上法官的情况下接下司改的接力棒;邹碧华若选择小我,身体康健,一家人熙熙融融,若选择无我,则需啃硬骨头、当“燃灯者”,直至倒在司改的第一线。这是一场小我与无我的博弈,最后无我完胜,他们选择为法治事业鞠躬尽瘁,他们克己奉公,秉承着对法治事业赤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责无旁贷的使命感,用微光照亮微光,才推动了司改史上一程又一程的伟大进步。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但自我又一定是自私的,一定是需要被摒弃的吗?在我的理解中,自我与无我并不对立,而是穷则独善其身与达则兼济天下的关系。
在《奇葩说》中,复旦大学教授熊浩说“自我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无我”,蔡康永反驳说听到这句话非常火大,渺小的人类谁会想无我地活一次?但也许这根本不构成一个辩题,譬如邹碧华,他甘愿为司改奉献终身在于根植于心的理想信念,所以他说“一个人的信仰一旦定了,就不会改变”,但同样重要的是他常年积累的丰厚知识底蕴和实践经验,这些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从何而来?从自我的不断进修和让自己更加完美的过程中积累而来。
自我不是鼓励大家自私,而是鼓励大家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业,全心投入、思进思变。如收发室的老贺,虽然从部队转业之后再无级别提升,但他清楚地记得一年收发多少邮件,对字迹不清这种小事较真,正是因为他对自我职业修养的高标准要求,才能以一人之力维护全院信息畅通。
事业注入理想,热情就会持久而强大。扎实的职业功底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基石,“自我”修养是实现“无我”信念的前提。如邹碧华自己所说,他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,谁又能说他不幸福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