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法典:新时代的权利宣言书
作者: 荆州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主任 姚静平 时间:2020-06-05 阅读:13269
近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在两会上高票通过,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,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梦想,也标注着中国人民进入新的民法典时代。
民法典是关乎14亿人民的“权利宣言”
孔子曰:天地之行,人为贵。孟德斯鸠说:在民法母亲慈祥的目光下,每一个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王国。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是一切民事法律关系的价值归属。在这个个人王国里,衣食住行、老病生死、欢喜伤悲,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,说不上传奇,但是让每一个个体在社会的大生活中生老病死皆有所依,衣食住行皆有保障、幸福欢喜,其实是传奇。这个传奇的实现,需要经济发展,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完善,否则这些司空见惯的疾病、毫无倚靠的生活、伤悲的情绪会令人毫无尊严和体面。
一个人从母亲的腹中到生命归于尘土,一生需要各类保障守护,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,实现人的自由发展,比如孩子一出生,即享有生存权、姓名权、健康权、受教育权、发展权等,民法典通过广泛确认的各种权利,清楚地赋予每个人为生存和幸福所需的条件和限度,从摇篮到坟墓,细致入微地呵护每一个生命,甚至对人的利益关注延伸到生前和死后。
民法典对自然人及众多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的“确认”,将在保障公民人身权、财产权、人格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特别是人格权独立成编,将我国法律对人身自由、人格尊严的保护提升到了新高度。比如,在民法典新增内容里,用益物权中增加的居住权,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权益。明确了互联网时代科技时代的行为规则,明确禁止各种人肉搜索和非法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,加大对婚姻无过错方的保护,继承强调尊重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;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等,不断填补法律真空,做到有法可依,从注重物质保护,向精神权益、人格权益的保护拓展,这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,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
民法典是经世济民的“百科全书”
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,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,以法护民,经世济民,为这个社会活力竞相涌现提供无可替代的法治保障。民法典确立了国家、集体、私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,进一步明确了一视同仁保护的立法态度;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,这些规定有助于推动形成崇尚创新、鼓励创造、保护产权的社会环境。此外,还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诚信原则确立为合同自由的基础,从而在全社会培植守信践诺的契约精神,营造稳定、公平、有序的营商环境,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经济发展行稳致远,要靠民法制度调整关系、维护秩序。民法典在保护产权、维护契约、统一市场、捍卫平等交换与公平竞争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规定,如物权制度保护人们对财产的占有和支配欲望,使有恒产者有恒心;合同制度调整财产流转关系,使财富顺畅流动;继承制度使财富代际流传,激发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。
在今年的两会上,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:2019年,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939.3万件,商事案件453.7万件,共计1393万件,以中国14亿人口,基本上每百人就有1个案件,这些案件的裁判,坚持司法为民,公正司法,彰显了社会公义,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今后,完善的民法典将使社会关系更加顺畅有序,市场经济繁荣稳定,实现良法善治,长治久安。
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
法者,治之端也。民法典以社会生活为调整对象,尊重社会经验、社会秩序和民众智慧,以学理为支撑,充分展现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中的伦理道德、价值秩序、意义体系、文化观念等“民族精神”,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。总则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:“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,清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到民事法律制度的价值内核之中,而同时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民事立法、司法以及人们的日常民事活动得以弘扬。今年最高法公布的10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,是2018年以来发生法律效力的、广受社会关注和赞誉的案例,分别从英烈保护、见义勇为、公序良俗、诚信友善、孝老爱亲等方面体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、导向和准则。裁判结果传承爱国主义精神,有效保护英烈尊严,树立鲜明导向,凝聚道德共识,鼓励见义勇为,引领公序良俗,彰显法安天下,深刻地形塑社会并影响社会的运行体制和机制,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。
民法典为市场经济提供一般交易规则,包括权利交易和权利保障规则,为非经济的社会领域提供一般规则,为家庭秩序的稳定、和谐提供制度资源,促进个人人格的全面和自由发展。民法典总则中规定了平等、自愿、公平、诚实信用,遵守法律和不得违反公共秩序等基本原则,坚持立规明矩,,激浊扬清,使社会生活风清气正。在分则中规定树立优良家风,重视家庭和睦和夫妻互相关爱;设立离婚冷静期,将相敬如宾、相濡以沫的优良传统发扬。完善遗赠扶养协议制度,强调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;细化侵权责任规定,为见义勇为者免除后顾之忧等等。可以说,民法典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印记,体现着中华民族的“精气神”,既是权利的宣言,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。
民法典倡导爱护环境、节约资源理念的绿色发展理念,是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之举。法典规定,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,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。为了有效惩治污染环境、破坏生态的侵权行为,不仅设立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,而且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。这些规定,是节约资源、保护生态的立法表达和法律宣言,体现了民法典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价值追求。
民法典从新中国的实践而来,体现时代特点,反映人民意愿,以民为本,循法而治,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局面